—
—
— 分享 —
编者按
“法治辽宁”开设《司法为民的故事》专栏,带您走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日常,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“司法为民”理念的生动诠释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,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和力量。
在昌图县大四家子镇的一个小村庄
有一个柴草垛
它看似普通
却横亘在岱某和张某两家之间
长达五年之久
成为了邻里关系的一道裂痕
几年前,张某将柴草垛堆放在紧挨着岱某家地边的位置,每到夏季,荒草丛生,严重影响了岱某家的生产生活。当时,经村上调解,张某承诺柴草垛用尽后不再在此处堆放。可谁能想到,五年多过去了,柴草垛不仅没消失,反而规模越来越大。无奈之下,岱某一家再次叩响了村上调解室的门。
昌图县司法局大四家子司法所得知此事后,深知这起矛盾持续多年,稍有不慎就会激化。为妥善解决,司法所迅速启动 “一庭两所多部门” 联调机制,联合派出所、村调委会组成调解小组,奔赴纠纷现场。调解小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找到岱某和张某,坐在农家小院里,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,从双方激动的话语中梳理矛盾根源。随后,他们拿着土地确权证,踩着泥泞的小路,实地查看争议地块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经过仔细调查,矛盾焦点浮出水面。张某一直觉得这块地属于公用地,自己在此居住多年,堆放柴草早已成习惯,没有挪走的必要。而岱某拿出土地确权证,上面清晰标注着房屋旁边耕种土地的范围。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实发现,柴草垛堆放的位置原本规划为水泥路,只是因为这条路尽头是死胡同,修路时才未修到此处,这一事实让调解工作有了突破口。
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,调解小组工作人员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智慧。他们先递上热茶,轻声细语安抚双方情绪,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。接着,从 “情、理、法” 三个角度,循循善诱地做起了思想工作。“老张啊,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,你这柴草垛确实给老岱家带来不少麻烦,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还是得互相体谅啊。” 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对张某说道,同时拿出土地规划文件,向他解释此处并非合适的堆放点。
考虑到该地块地势低洼,夏季雨水多,工作人员灵机一动,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:沿着水泥路在柴草垛堆放的位置挖出一条沟,既为张某的柴草垛留出空间,又能在雨季起到排水作用,缓解洪涝压力。这个方案既解决了岱某的困扰,又照顾到了张某的实际需求。
在调解小组一次次上门沟通、反复劝说下,终于,双方放下成见,握手言和,同意了这个方案。当挖掘机的轰鸣声响起,那条承载着司法为民温度的排水沟逐渐成型,不仅排走了积水,更排走了两家心中积压多年的怨气。如今,岱某和张某见面时又能笑着打招呼,曾经冰冷的邻里关系在司法调解的温暖下重新焕发生机。
这起持续五年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
正是大四家子司法所
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生动写照
他们用实际行动
在乡村大地上书写着
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司法故事
版权所有:辽宁省司法厅 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崇山东路38号甲 ICP备案许可证:辽ICP备17018890号-1 网站标识码:2100000027
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17号 | 网站地图 | 温馨提示:显示器分辨率1280×768或以上,IE9.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