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
—
— 分享 —
2022年以来,为破解部分省区“无律师县”法律服务困境,司法部向全国发出援藏号召。辽宁泰来律师事务所积极响应,组建专业律师团队奔赴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,设立援藏分所。三年间,泰来律师以海拔4300米的康马为家,用专业与坚守播撒法治种子,用公益与热忱守护雪域安宁,在祖国西南边陲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法律援藏篇章。
跨越万里
在雪域高原设立“法律明灯”
2022年7月,泰来律所主任侯德生带领律师董靖、王圣舒奔赴西藏。团队先在拉萨完成辽宁泰来(康马)律师事务所营业执照申领,随后马不停蹄赶往康马县——这座面积7000平方千米、常住人口仅2万余人、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小城。在辽藏两地司法行政机关的协同支持下,辽宁泰来(康马)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,为康马县群众点亮了第一盏“法律明灯”。
一份温暖
坚定“留下来”的援藏初心
初到康马,高原反应、气候严寒、生活习惯差异,给援藏律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而当地群众的淳朴与热情,却成为了律师们坚守的“精神暖流”。
到康马的第一个冬天,董靖律师去邮局领取家中寄来的御寒衣物时,因包裹沉重难以搬运而犯愁。正在附近的几位藏族村民看到后,二话不说上前帮忙,一边搬东西一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:“我送你!”村民憨厚的笑容、朴实的话语,还有藏袍上淡淡的酥油香,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与异乡的孤独。“那一刻我就想,这里的人这么好,一定要留下来,为他们做点实事。”董靖律师后来回忆道,正是这份温暖,让他彻底放下顾虑,决心在康马扎下根、干到底。
深耕服务
把法律送到牧民身边
“只有摸清社情民意,法律服务才能精准落地。”这是泰来律师在援藏工作中达成的共识。三年来,董靖律师作为援藏团队的核心力量,始终坚持“走出去”服务——跟着公益普法队走遍康马县的城乡角落,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。
他走进政府机关、部队营地、当地企业,开展一场场接地气的法治讲座;在牧区帐篷里,一笔一画帮不识字的牧民代写法律文书;遇到牧民“逐水草而居”的夏季转场,他还会主动去帮忙,在搭帐篷、赶牛羊的间隙,倾听牧民的法律需求。
一次,董靖律师为当地合作社审查与外地企业的牧场承包合同,敏锐发现合同存在“文字陷阱”:表面是“牧场承包”,实则要求合作社额外提供一批牛羊,且企业既享有牛羊配种权,又可自主售卖牛羊。若按原合同签订,合作社将面临巨大法律风险。
为了维护合作社权益,董靖律师连夜梳理合同漏洞,先与合作社负责人深入沟通,明确其权利诉求与利益底线;再与外地企业代表逐条款核对,把“牧场使用规则”“牛羊繁殖分配”“瘟疫天灾损失承担”等关键问题一一捋顺,最终修改出一份公平合理的合同。签约时,合作社与企业代表都向董靖竖起大拇指:“董律师脑子灵、心思细,有他在,我们签合同放心!”
薪火相传
更多“泰来力量”接续守护法治高原
董靖律师的坚守,不仅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,也带动了更多泰来律师加入援藏队伍。2024年12月,泰来律所主任侯德生再次奔赴康马,一方面为当地干部群众开展民法典专题讲座,另一方面深入县检察院、法院调研法治环境,为分所后续工作制定规划;2025年2月,律师董淑平顶着寒风冰雪赴藏接棒,她不仅为当地政府提供法律咨询、起草法律文书,还主动参与本地司法所的疑难案件讨论。
为了让法律知识更易被群众接受,董淑平常穿上藏族服饰开展普法宣传,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,把“晦涩法条”变成“家常话”。很快,她就成了康马群众口中的“法律知心人”,大家遇到法律问题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“找董律师问问”。
援藏三年,辽宁泰来(康马)律师事务所秉持公益初心,未设银行账户,不接收费案件,帮群众解答法律困惑100多次、代书130多份,见证7人次认罪认罚,参与2次不起诉听证会,调解1起交通肇事纠纷,代理2起法律援助案件,为全县47个村中39个村提供了法律服务;法治宣讲培训20多场,近千名群众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。今年1月为日喀则地震捐款13000元。
这份坚守与付出,2024年12月,在全国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之际,辽宁泰来律师事务所获评“援藏三十年,律师在行动”先进单位,董靖律师荣获个人表彰。
“法治中国建设中,一个所、几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,但只要点一盏灯、发一点光,终会有漫山遍野的篝火呼应。泰来律师,来过。”董靖律师在朋友圈写下的这句话,既是对三年援藏工作的总结,更是泰来律师继续践行法治初心的誓言。
版权所有:辽宁省司法厅 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崇山东路38号甲 ICP备案许可证:辽ICP备17018890号-1 网站标识码:2100000027
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17号 | 网站地图 | 温馨提示:显示器分辨率1280×768或以上,IE9.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