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
—
— 分享 —
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“晴雨表”,而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则是擦亮这张“晴雨表”的关键。辽宁聚焦企业发展痛点,在行政执法监督领域深耕细作,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,既守住法治底线又为企业松绑减负,绘就出一幅执法规范、企业安心的新图景。
全链条个案监督
让每个涉企案件都经得起检验
沈阳市聚焦问题导向,织密“线上+线下”投诉网捕捉企业呼声,构建起“立案—调查—处理—反馈—回访”的全流程闭环监督体系。从解决企业许可证被违规撤销、失信误判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到为老字号认定、经济影响评估等制度填补空白,监督始终聚焦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。通过把发现问题转化为完善制度的契机,让每个涉企执法环节都有章可循,既扫清了执法中的“淤点”,更让企业感受到法治护航的暖意。
“小切口”带来大变革
在细微处筑牢法治根基
营口市创新实践“小切口”监督工作法,通过精准施策推动执法质效跃升。从海洋渔业领域的乱罚款、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入手,组建专业专班联动多部门“会诊”,通过案卷评查、实地暗访、数据建模等方式深挖问题根源,形成“问题—整改—销号”的完整链条,并推动出台渔业安全整治方案以构建长效机制。如今,这一模式正从海洋渔业领域拓展至更多行业,配合行政执法监督专家库的“智囊团”支撑,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,助力全域执法规范化水平的提升,让企业在每一次执法活动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高效。
纪法协同织密防线
让监督合力护航发展
盘锦市创新构建“行纪衔接”机制,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深度融合,给涉企执法装上“双保险”。行政执法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联合,聚焦群众反映强烈、破坏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,形成“发现线索—核查处置—追责问责”的闭环管理。两年来,通过11次专题联席会议互通线索、共商对策,不仅推动解决了机动车停车管理职权不清等“老大难”问题,更将法治督察整改情况纳入干部考核,让“规范执法”成为硬约束。这种“纪法双防线”,既查处了滥用职权的“害群之马”,又堵住了制度漏洞,其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典型案例的实践,正为企业发展筑牢更坚实的法治屏障。
联合执法做“减法”
为企业松绑添活力
阜新推行的“综合查一次”模式,给企业送上“减负大礼包”。由市县乡三级统一执法标准,市司法局统筹多部门开展“一次检查、多方认可”的联合监管,彻底告别了“多头检查、重复执法”的困扰。同时,构建“全链条”监督网络,创新发动“外卖小哥”参与安全隐患排查,在企业设监督联系点,推行“服务前置+柔性执法”,将执法现场变为普法课堂,主动帮企业消隐患。这些举措不仅让跨部门联合监管率显著提升,更让火情等安全事故同比下降,切实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与安全感,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。
全链条线索处置
让“乱作为”无处藏身
朝阳把线索核查作为规范执法的“突破口”,着力提升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。通过核查涉企检查计划、调取卷宗、“双人复核”等手段,给执法行为“体检”;联合纪委监委、12345热线、财政审计等部门织密线索网。发现问题后“一案一分析”,不仅整改个案,更推动执法部门完善制度,让每一条线索都成为优化执法的“催化剂”。
从沈阳的全链条闭环,到营口的“小切口”深耕,从盘锦的纪法协同,到阜新的联合执法、朝阳的线索深挖,辽宁各地的探索,正让涉企行政执法从“管理型”稳步迈向“服务型”。这些实践不仅为企业卸下了不必要的负担,更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的“底气”。未来,随着更多创新举措落地,辽宁必将持续释放“执法规范”带来的发展红利,让企业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安心经营、大胆创新,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版权所有:辽宁省司法厅 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崇山东路38号甲 ICP备案许可证:辽ICP备17018890号-1 网站标识码:2100000027
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17号 | 网站地图 | 温馨提示:显示器分辨率1280×768或以上,IE9.0或以上浏览器为最佳显示效果